“碳中和”將對石化基建行業大宗商品價格產生長期影響
2020年9月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苯衲耆珖鴥蓵,“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文件相繼發布。至此,“碳中和”頂層設計框架基本確立,標志著“碳中和”將成為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截止目前,已有19個。ㄊ校⿲⒆龊锰歼_峰、碳中和工作作為重要議題寫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報告中明確提出制定碳排放達峰中和行動方案。各省各地密集出臺針對該目標的具體措施,其中京津冀、山東、河南、湖北、山西、甘肅、內蒙等重工業地區動作最快,力度較大。內蒙要求自2021年2月10日起全面清理取消對高能耗行業的優待電價,實施差別電價、懲罰電價、淘汰落后產能,明確對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堿、水泥、鋼鐵、黃磷、鋅冶煉8大行業實施差別電價;甘肅也宣布,對鋼鐵、鐵合金、電解鋁、鋅冶煉、電石、燒堿、黃磷、水泥等8個高能耗進行分類執行差別電價。
“碳中和”一詞誕生于1997年的地球一小時活動,2006年被《新牛津美國字典》評為當年年度詞匯。“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和人工操作所增加的吸收二氧化碳總量相互抵消,從而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疤肌奔炊趸,“中和”即正負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被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這就是所謂的“碳中和”。
二氧化碳的來源主要是石油、煤炭、天然氣燃燒產生。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煤炭消耗產生的碳排放量占化石能源碳排放總量超過70%,其次為石油、水泥和天然氣,占比分別為15 %、8%和6%。從部門看,根據冶金工業規劃院測算,我國鋼鐵行業碳排放量占整體制造業碳排放量的18%左右,占全部碳排放量的15%左右。水泥、石化、電解鋁的排放量也較高。我國全部碳排放量的近八成是由煤炭能源消耗造成的,所以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必然要減少煤炭能源的使用。“碳中和”政策措施的發布實施無疑對以上行業產業的原材料和產品價格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相應品種在期貨市場上的期貨價格也將與之密切相關。再結合內蒙、甘肅等地出臺措施中涉及的具體行業產業,期貨市場上的原油、天然氣、焦煤、焦炭、螺紋、熱卷、滬鋁、滬鋅、純堿、玻璃、硅錳硅鐵等品種的期貨價格必將發揮“價格發現”功能,較現貨市場價格提前釋放信號。各位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應予以關注。(華龍期貨徐藝倩)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