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ftfim"><blockquote id="ftfim"></blockquote></ol>

      <ol id="ftfim"><blockquote id="ftfim"></blockquote></ol>

    1. <ol id="ftfim"><output id="ftfim"><nav id="ftfim"></nav></output></ol>

    2. 您的位置:首頁->研究中心>能源化工

      近期限產限電原因、影響及與碳市場的聯系

      近期限產限電原因、影響及與碳市場的聯系

      (投資咨詢部徐藝倩 咨詢資格號Z0015748)

      近期一場措手不及的限電潮席卷全國,據不完全統計,自今年8月下旬以來,已經有20個省、自治區啟動了不同程度的限電限產舉措。主流媒體多將各地限產限電的主因統一歸結于“能耗雙控”,也有自媒體稱,這是中國在下一盤大棋,以限產停產調整產能結構、落實碳中和碳達峰戰略。本文就原因和影響聯系相關政策和數據進行梳理辨析,與諸位共享。如有不到位的地方歡迎指出。

      限產限電的直接原因一:上半年多個地方政府完成能耗雙控的目標不理想,且中央加強能耗雙控完成度與地方領導干部考評之間的聯系,臨近考核期截止,時間僅剩一個季度,因此多地采取了見效快、一刀切的停電停產措施突擊完成。類似“開學前趕作業”現象。

      “能耗雙控”政策由來已久。隨著國民經濟較快發展,能源消費快速增長,資源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為了促進節能減排,我國實施了能耗雙控制度。“雙控”意指從降低能耗強度能源消費的總量兩個方面進行管控。能耗雙控在“十一五”時期被首次提出,此后每年都設定了能耗降低目標。 “十一五”規劃中我國首次將“單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 排放總量減少10%”兩項列為約束性指標;“十二五”時期在進一步約束“單位 GDP 能耗降低 16%”的背景下,首次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要求;“十三五”時期“能耗雙控”制度開始正式實施,明確“單位 GDP 能耗降低 15%”、“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之內”的要求;“十四五”時期在雙碳目標的總體要求下,“能耗雙控”制度進一步完善并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明確“單位 GDP 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 13.5%、18%”,我國減碳工作按下了加速鍵。

      近年我國單位GDP能耗逐年下降,多數年份的降幅達到預期目標。2018年要求單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2019年要求下降3%左右,2021年要求下降3%左右。2021年目標同樣還是降低3%左右,可見今年的能耗強度要求沒有加碼。不過盡管目標任務年初早已確定,但年中的統計數據卻不樂觀。8月12日,國家發展改 革委印發了《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表中顯示目前超過半數。▍^)能耗強度降低進展低于預期,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云南、陜西、江蘇9地上半年能耗強度同比不降反升。在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方面,有8個。▍^)為一級預警(形勢十分嚴峻),5個。▍^)為二級預警(形勢比較嚴峻)。國家發改委要求確保完成全年能耗雙控目標,特別是能耗強度降低目標,因此上半年一二級預警地區在下半年有壓力。各地紛紛出臺政策,限產、限電則是最有效的管控手段之一。江蘇、青海、廣西等地出爐最嚴格的限電令,致使鋼鐵、水泥等企業產能受到沖擊。云南省提出,9月工業硅企業月均產量不超過上個月產量的10%(削減90%),9月到12月的黃磷生產線月均產量不得超過8月份的10%(削減90%)。江蘇省是化工大省,江蘇省部分地區政府發布公告,自9月15日起,本省各地每月壓減100億度電,戴南地區各企業從9月16日到10月18日停電停產。浙江省緊急下令多個高耗能行業停產。包括印染廠、污水處理廠以及化工廠等。

      過去十年能耗雙控目標已成為我國能源轉型指揮棒,但存在總量管理缺乏彈性、能耗雙控差別化管理措施偏少等問題。9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該方案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節能降耗工作、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度性文件,對確保完成“十四五”節能約束性指標、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具有重要意義。方案提出①“嚴格制定各省能源雙控指標,國家層面預留一定總量指標;②“推行用能指標市場化交易,進一步完善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此句旨在表達能耗雙控政策服務于碳中和碳達峰戰略,今后能耗雙控政策有可能運用碳金融工具進行統籌調控,或采用碳排放指標作為測度指標。已有全國政協經濟委代表建議,用碳排放的雙控指標即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指標,替代能耗的雙控指標,以更好服務于實現雙碳目標。碳排放期現市場的建立也將為地方提供更大的靈活用能空間。我國的全國碳市場已于2021年7月16日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首日碳排放配合成交量突破410萬噸,超過了全國各試點啟動首日線上二級市場成交量的總和。目前,全國碳市場約九成的重點排放單位已完成交易賬戶的開立;③“完善管理考核制度,將雙控考核結果考核與領導干部考評問責相聯系。能耗雙控結果經國務院審定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門作為對省級人民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對考核結果為超額完成的地區通報表揚,并給予一定獎勵;對未完成能耗強度降低基本目標的地區通報批評,要求限期整改,對進度嚴重滯后、工作不力的地區,有關方面按規定對其相關負責人實行問責處理!边@次限電突然爆發,集中在9月下旬,正在三季度末考核期,并非巧合;此外,《方案》鼓勵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明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消納量不納入該地區年度和五年規劃當期能源消費總量考核。這意味著,降低能耗強度是首要堅持的核心目標,而能源消費總量的控制則有了一定的“豁免權”。

      限產限電的直接原因二:國際大宗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全球煤炭需求整體保持高位

      在過去的12個月里,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了8倍,創下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首次席卷全球時,天然氣儲備豐富,價格處于谷底。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衰退,天然氣和石油的生產都被急劇削減,儲備被去年冬天歐洲異常寒天然氣冷的天氣所消耗殆盡,這為歐洲能源危機埋下伏筆。目前歐洲能源危機向全球擴散,今年以來WTI和布倫特兩大原油基準漲幅都約60%。天然氣供應缺乏和高昂的價格刺激了全球對煤炭的需求,國際煤炭價格隨之飆漲。

       

       

       

      限產限電的直接原因三:國內煤電供需緊張、電價機制傳導不暢。

      今年以來國內電廠用于發電的動力煤價格節節走高,秦皇島港發熱量5500大卡的動力煤現貨價格從今年3月至今漲了5倍,基差為正且持續擴大說明動力煤市場供不應求。      

      動力煤的供給端看:隨著國內經濟恢復,2017年以來累積的高耗能項目在今年集中上馬,拉高了煤炭需求。同時因近年來國內供給側改革,加之澳大利亞與蒙古、印尼等國煤炭出口減少,使得國內煤炭供給不足,從而導致煤炭價格上漲。由于中國對澳大利亞煤炭進口實施限制令,今年上半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僅78萬噸,同比下降98.6%。失去了便宜的澳煤后,中國增加進口了美、、俄羅等地的煤炭,但這些煤炭進口成本都比澳大利亞煤炭更高。國產煤炭由于品質較差,埋藏較深,開采成本也比澳大利亞的露天煤炭高得多。中電聯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5470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8%。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8月,國內生產原煤26億噸,同比增長4.4%,比2019年同期增長4.2%,兩年平均增長2.1%。進口煤炭19769萬噸,同比下降10.3%。這說明國內煤炭供給量的增幅低于同期用電量的增幅。

      從動力煤和電力的需求端看:因疫情導致國際上許多國家因為疫情防控政策收緊,鋼鐵等產品無法自產自足,而我國對疫情控制有力,制造行業恢復迅速,因此使得中國的外需旺盛。今年上半年我國工業承接了大量境外需求,因此訂單猛增,生產線加足馬力完成全世界的訂單。更高的產量的同時使用了更多能耗,這其實也是上半年能耗降低緩慢的根本原因。2021年1-8月全國絕對發電量538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3%,同期進出口總值247831.2億元,同比增長23.7%,其中出口總值135650.7億元,同比增長23.2%。出口增長的速度快于發電增長速度的一倍多,供給趕不上需求,供電自然緊張。

      10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9月份CPI同比上漲0.7%,漲幅回落,環比持平;PPI漲幅繼續擴大,同比漲幅比上月擴大1.2個百分點,創出歷史新高,環比漲幅比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PPI-CPI剪刀差擴大至10個百分點,繼續刷新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價格傳導過程不通暢,中下游企業正在承擔較高的成本上漲壓力。業內專家指出,PPI上漲主要是受煤炭和部分高耗能行業產品價格上漲影響,煤炭、黑色金屬、有色、化工、化纖這五個領域合計貢獻了八成以上同比漲幅。

      中國70%的電力都來自于煤電,煤炭成本一高,電力成本就迅速拉升,但與煤價相比,電價相對剛性,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的浮動范圍在電價改革前僅可上浮10%。火電企業作為國營獨資壟斷雖能保持電力供應,但終端電價受到國家的統一調控,電價的抑制使得火電企業虧損嚴重,發電積極性不高。

      10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明確四項重要改革內容:一是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二是擴大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范圍,擴大為“上下浮動原則上均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三是推動工商業用戶都進入市場;四是保持居民、農業、公益性事業用電價格穩定。此輪電價改革旨在緩解當前煤電矛盾和限電現象,緩解電力供應緊缺的困境。市場交易電價上浮范圍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燃煤電廠的虧損問題;競爭化與市場化交易形成的電價可以引導工商企業和居民理性用電、綠色用電,平衡發電側、配電側與電力用戶的供求關系,是現階段平衡電力市場各方矛盾沖突與利益訴求的較好方式。電價改革啟動4天以來,山東、江蘇等地已各自組織開展了深化煤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后的首次交易,成交均價較基準電價“頂格上浮”(不超過上浮20%的價格最大值)。

      9月29日,國家發改委就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工作答記者問時表示有信心能力做好冬季電力保供,已組織各地和煤炭、電力、天然氣供應企業建立了可中斷調峰用戶清單,制定了壓減預案,必要時科學有序實施“壓非保民”;針對煤炭短缺問題,通過進一步增加產量、增加進口、動用儲備資源和社會庫存以保障供應。

      后續影響:能耗雙控因素方面考慮,“能耗雙控”主要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能效,大力發展可能生能源、發展循環利用等途徑來實現,而拉閘限電是短期行政手段,在調整產業結構性矛盾方面效果微弱。雖然短期來看,限產限電等措施讓中下游企業承壓,但這種影響不會長期持續。今年1月至8月全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速僅為2.9%,較1月至6月7.8%的增速出現明顯下降,這背后是水泥、鋼鐵等高耗能產業面臨的產能過剩。上半年我國經濟呈現出明顯的外需拉動特點,隨著全球疫情的緩解,高耗能行業和產品的需求下降,當中國的內外需求同時減弱時,原材料價格將會回落。不過受制于年度考核期臨近截止,限產限電可能會持續到年底;從電力因素方面考慮,電煤的供應量和價格取決于政府的調控力度,現在發改委等部門已經采取了電價改革等多方面舉措,供需緊張的局面應該很快就會好轉。長期來看,由于碳中和碳達峰是一個長達50年的長期政策,所以從長期角度依然會抬升整個大宗商品的價格中樞。

       

      (華龍期貨投資咨詢部徐藝倩 咨詢資格號Z0015748)

       

       

      an>
      【 關閉窗口 】 【 打印】 【 收藏此頁 】
      永久免费av网站

          <ol id="ftfim"><blockquote id="ftfim"></blockquote></ol>

          <ol id="ftfim"><blockquote id="ftfim"></blockquote></ol>

        1. <ol id="ftfim"><output id="ftfim"><nav id="ftfim"></nav></output></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