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期貨”合作成果走進服貿會
“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正式發布
9月1日,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環境服務·雙碳經濟論壇”上,在前期成功試運行基礎上,“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正式發布,為公眾帶來“氣象+期貨”新體驗、新成果。從多年研究到成果展示,從簽約合作到未來布局,在氣象災害頻發、極端天氣擾動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下,大商所和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攜手為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拓展新路徑。
據了解,“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選取北京、哈爾濱等城市為基準城市,基于中央氣象臺權威數據編制,包括相關城市的月度累積平均溫度指數(CAT)和月度制熱(HDD)/制冷(CDD)指數。月度累積平均溫度指數是一個自然月內每日平均溫度的累積值;制熱指數和制冷指數分別可以衡量制熱和制冷的需求。其中,以北京為代表的華北地區為玉米、小麥重要產區,以哈爾濱為代表的東北地區是大豆、玉米、粳稻主要產區,相關溫度指數可以較為有效地表征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生長氣溫情況。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溫度指數可量化一段時間內溫度對農作物品質和產量的累積影響,是農作物生長的有效領先指標,可以作為農業生產者和政策制定者預測作物產量、價格和產值的重要參考。一方面,宏觀管理部門可以參考溫度指數,為農產品保供穩價制定更加精準的政策;另一方面,農業生產者可以根據溫度指數評估收獲季的產量和價格,從而提前制訂生產經營計劃和風險管理計劃。如玉米的孕穗和受粉一般來說受溫度影響較大,因此農戶可以利用玉米在孕穗和受粉期的溫度指數來對收獲期的產量和價格進行預測,并通過提前銷售、價格保險、期貨對沖等方式鎖定收入。
大商所黨委書記、理事長冉華在發布活動致辭中表示,經過近29年的發展,大商所目前已形成覆蓋農業、能源化工和鋼鐵冶煉等領域豐富的產品體系,有效發揮了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及資源配置功能,市場定價影響力持續提升,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及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作為國家氣象中心和大商所攜手踐行“國之大者”、落實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有效防范應對農業重大災害”要求的重要成果,溫度指數為雙方探索“氣象+期貨”服務實體經濟開辟了新途徑。此次發布的北京、哈爾濱等城市的溫度指數在試運行期間已被一些大的糧食企業用于預測大豆、玉米等重點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和價格波動趨勢。未來雙方將在指數運行基礎上,合作探索研發溫度指數衍生品,以“氣象+期貨”構建農業產業鏈全風險場景管理的新格局,不斷拓展期貨市場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深度和廣度,為促進農業生產現代化、智慧化貢獻力量。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方翔在發布現場表示,國家氣象中心牢牢把握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立足“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高質量發展目標,高度重視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為國家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以溫度指數為代表的天氣衍生品,既可以發揮天氣風險“減震器”和“穩壓器”的作用,幫助農業及相關行業更準確把握資源狀況,規避生產風險,提升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又可以帶動氣象為農服務等多個應用領域的發展進程,促進各行各業對氣象服務形成靶向需求,也可以提升氣象監測、預報、服務能力的發展水平,更好地履行氣象事業的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職能。
在指數發布現場,顯示大屏向論壇全球參與者展示了2009年至今相關城市溫度指數的走勢圖。記者注意到,北京、哈爾濱、廣州8月的月度累積平均溫度指數較往年基本持平,同時,武漢、上海則達到了過去13年以來的歷史最高值,反映了華東地區和中部地區今年8月的高溫情況。以上海為例,上海地區今年8月的月度累積平均溫度指數和制冷指數分別為1282.35和414.35,較2009年以來平均值分別高出9.2%和23.3%,客觀反映了今夏上海地區的高溫。
據了解,2002年大商所啟動天氣指數研究。2004年起,大商所和國家氣象中心便開始在天氣指數及衍生品研究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合作,并于2009年共同發布日平均溫度指數。2017年,雙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21年,雙方基于精細化天氣預報完善了指數編制方法,使指數更為準確地表征了溫度變化,并開始試運行發布。同時雙方持續探索研發溫度指數衍生品,將其作為大商所向指數板塊業務拓展的重點品種之一,進一步豐富天氣風險管理工具體系。今年4月,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和農產品期貨氣象服務”,為氣象與期貨攜手服務農業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指明了方向。目前,社會公眾可以通過中央氣象臺、大商所官網及中國氣象報等渠道查詢“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
此外,本次服貿會期間,大商所還受邀參加了“氣象與全球服務貿易展”,除介紹溫度指數有關情況外,還向公眾全面介紹了近年來大商所市場發展、推進對外開放及服務實體經濟等成果。
來源:期貨日報